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

提升運動員水平的捷徑

兩組高爾夫球發燒友接受邀請,做一個實驗。實驗需要他們在綠地氈上推桿(putt),室內練習那種。公平起見,他們使用同一支球桿,在同一幅地氈上,瞄準同一個球洞。站在離洞兩米以外,硏究員叫他們估計洞口大小,並用繪圖軟件畫出。然後,推三桿作為練習,跟着十桿正式比試,成績記錄在案。

第一組平均入洞5.30球,第二組平均入洞3.85球,哪組球技超卓,顯而易見。奇怪的是,兩組人是隨機分配,事前只知道他們都是高爾夫發燒友,球技高下不得而知,為什麼兩組表現相差這麼遠?更奇怪的是,第一組估計球洞9.60厘米闊(平均值),第二組估計8.75厘米闊,同一個洞,竟然「各洞入各眼」,看見洞口較大的一組手風亦較順,兩者有關連嗎?為什麼第一組看的球洞特別大?

秘密,就在一句說話。實驗只用一支球桿,但硏究員給第一組球桿的時候會說一個謊話:「這支桿是Ben Curtis用過的。」你和我未必認識Ben Curtis,但美國的高爾夫愛好者大多認識這位薄有名氣的職業球員,為什麼不說Tiger Woods,可能顧及實驗的可信性吧,太知名球員的球桿千金難買,Ben Curtis可能就是那種薄有名氣、卻又未至「高不可攀」的職業球員吧。無論如何,第一組受試者全部聽過Ben Curtis的名字,以為手中球桿來自一位職業球手。第二組接過球桿的時候,硏究員沒說什麼,只知那是一支很貴的普通球桿。

就這樣,第一組看見的球洞較大,推桿亦比較優勝。提升運動員水平很容易,只要說服他們某件器械曾為某某優秀運動員所用,就是這樣簡單,至少在實驗室裏這樣簡單。

看見球洞較大的現象十分有趣,心理學家早已認識類似例子--網球好手,看見網球較大;射籃準繩,看見籃框較闊;球擊得遠,看見棒球較大;雖然不見實驗證明,我敢打賭百步穿楊的人看見的紅心亦較大。然而,過往實驗只探討比賽之後的感觀,今次實驗的洞口大小估計安排在推桿之前,說明感觀在比賽之前已有差異。

另一個問題是,會否純粹提起Ben Curtis的名字便足以喚起潛意識對優秀的聯想,令水平提升?換句話說,水平提升與球桿無關,全是Ben Curtis的名字作祟,心理學中,這類priming的例子比比皆是。該實驗沒有探討這問題,但我相信球桿是有用的。

看看另一次實驗,探討如何提高專注力,受試者分三組,第一組穿著畫家袍,第二組枱面放着醫生袍(沒有穿上,枱面的醫生袍發揮priming功效),第三組穿著醫生袍,你猜哪組最專注?第三組最專注,第二組次之,第一組包尾。可見priming效用的確存在,但不及穿起醫生袍來得有效,同樣道理,聽見Ben Curtis的名字縱使有效,拿起他的球桿應該更有效。球桿的功能不能抹煞。

想香港運動員在奧運再奪獎牌?看完本文,教練大可順藤摸瓜,掏出形形式式的「寶物」提高運動員心理質素。可是想深一層,一位好教練不能只靠這道板斧,難道每位運動員每次比賽都要送某某前輩的某件「寶物」嗎?送得多,運動員也不信你。平庸教練與優秀教練的分別在於,前者只懂一個謊話來提升你的心理水平,聽得多會厭,後者卻懂千千萬萬個謊話,在不同場合說給不同運動員聽,而且百聽不厭。

(2012 年 7 月 21 日 信報副刋)

學術參考:
Hajo Adam, Adam D. Galinsky (2012), “Enclothed cognition,”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, 918–925. doi:10.1016/j.jesp.2012.02.008

Charles Lee, Sally A. Linkenauger, Jonathan Z. Bakdash, Jennifer A. Joy-Gaba, Dennis R. Proffitt (2011), “Putting Like a Pro: The Role of Positive Contagion in Golf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,” PLoS ONE 6, 10, e26016. doi:10.1371/journal.pone.0026016

Jessica K. Witt, Dennis R. Proffitt (2005), “See the Ball, Hit the Ball: Apparent Ball Size Is Correlated with Batting Average,”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, 937-938.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