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

跟兩年前的我算一算賬

(本文寫於數星期前,由於信報整理版面,今日才登,現在讀來有點過時……)

記得 2009 年高錕以 76 歲高齡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,他是三位得獎者中年紀最輕的,其餘二人當時分別是 79 及 85 歲,三人平均年齡是物理學獎有史以來最高的。當時翻查資料,發現近半個世紀物理學獎、化學獎及醫學獎得獎年齡有着明顯的上升趨勢,為什麼?第一個想法是「後繼無人」,創見和重大發現愈來愈少,諾獎委員會「被逼」找「舊」的發明或發現來頒獎,但我很快便打消這個想法,因為三門學科同時「後繼無人」是不甚可能的,得獎年齡老化應該反映着一些跨學科的「結構性」轉變。

是不是知識累積需要更長時間?聽來合情合理,可是細看下圖便發覺站不住腳。我兩年前談論諾貝爾獎繪過此圖,是物理、化學、醫學、經濟學和文學獎得獎年齡的十年移動平均線,經濟學獎 1969 年才第一屆,故其平均線 1978 年才開始。有沒有發覺這五條線大致可分成兩組?物理、化學和醫學一組,經濟學和文學一組,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兩組分野是十分明顯的,前者的得獎年齡長期處於後者之下。如果把得獎年齡老化歸因於知識積累需時,那豈不暗示經濟學比三門理科都要「博大精深」?(文學獎性質不同,不把它拖落水)除了經濟學家之外,相信沒有人會同意。知識累積作為得獎年齡老化的解釋站不住腳,還能如何解釋呢?


兩年前提出一個理論,今天依然適用,大家不妨參考一下。文學,眾所周知是「各花入各眼」,沒有公認的優劣標準,對於誰人應該得獎,很難達致廣泛認同;即使諾獎委員會找到共識,也必須顧及公眾的觀感,因為他們深知文學這回事,根本優劣難分。在這種共識難求的情況下,選擇年紀較大的得獎者是自然不過的;舉例,兩位作家,一位年過七十,一位初出茅廬,除非理由極度充分,否則一定不會選擇後者。然而,評審文學成就何時會有「極度充分」的理由?故此,文學獎得獎年齡長期處於三門理科之上。

經濟學也好不了多少,面對同一社會同一境況,經濟學家都會意見紛紜,誰的說法較為「正確」更無定論。與文學一樣,評審經濟學成就很難意見一致,得獎者年齡較大也就「理所當然」。

由此路進,三門理科的得獎年齡老化也就不難解釋;從前得獎年紀輕,顯然成就判斷較為一致,近年為何分歧多了,是否科目分得太過細緻,學問太過專門?抑或是教育普及、百花齊放的自然後果?近年少有重大突破,難有舉世認同的貢獻?還是突破太多,獎項不知頒給誰?又是另一研究的課題。

兩年前我曾說過「2000 年後,五條平均線纏在一起,若果我的想法正確,物理、化學、醫學三科的得獎年齡應該自此漸趨橫行,因為我不認為任何學科可以比文學和經濟學更加自說自話」;兩年下來,五條平均線沒有絲毫分開的跡象,我依然認為三門理科的得獎年齡繼續老化的空間有限,有什麼比文學和經濟學更加莫衷一是?

(2011 年 10 月 29 日 信報副刊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