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

虛擬現實變現實

今日,我會教大家做幾件無可能的事。

坐在桌前,桌上放一隻膠手套,然後伸手到桌子底下。找位幫手,給他兩只牙刷,同時輕掃桌面的手套和桌底下的手,掃法隨意,唯一要求是兩者必須「如影隨形」,同步如一。換言之,桌底感覺到的,和桌面所見「遙相呼應」。

集中注視桌面,不要往桌底望。幾分鐘後,你自會覺得手套變成身體一部分,這是第一件無可能的事,是經典的「膠手幻覺」(rubber hand illusion)。

第二件無可能的事,是令你變成一個人體模型(時裝店櫥窗那些)。在人體模型的頭上安裝兩部攝錄機,一左一右,鏡頭向下,就像一雙眼睛望着自己的腹部。然後,你戴上一副類似虛擬現實(virtual reality)用的頭盔顯示器(head mounted displays),把左右影像分別投射於雙眼,並俯下頭。感覺上,你是望着自己的腹部;視覺上,你是望着模型的腹部。找位幫手,叫他用棉花棒輕掃模型的腹部,同時也用另一枝棉花棒輕掃你的腹部,掃法不拘,但兩者必須同步。換言之,你感到腹部被觸摸,亦見到模型的腹部被同步觸摸。

幾分鐘後,你會覺得人體模型是你的身體。若不相信自己的「直覺」,可以叫助手用刀插向模型的腹部,你必會緊張得冷汗直冒。汗是水分,會增加皮膚的導電性,用電阻計便能量度你的緊張程度;愈是「投入」人體模型,你便會愈緊張。

我這麼肯定,因為有人做過實驗,證明這種幻覺真正存在。除了訪問,科學家還會以皮膚導電性(skin conductance)來驗證實驗對象的「一面之詞」。

第三件無可能的事:自己跟自己握手(不是左手握右手,而是站在自己對面,右手握右手)。再次需要一位助手,與你對立,他頭頂兩部攝錄機,鏡頭向前,對着你。你也是戴着頭盔顯示器,雙眼看見攝錄機的影像,即是看見自己。你倆伸出右手,作握手狀,兩手重複互相擠壓(不是輪流,是兩手同時擠壓)。換言之,你右手感到擠壓的同時,也看見鏡頭的右手被擠壓。

讀到這裡,不用我說,讀者應該猜中。幾分鐘後,你會漸漸代入助手的位置,感覺就像站在自己對面,跟自己握手。

大家應該漸漸領略「遊戲規則」吧,只要視覺和觸覺吻合,我們便會不期然地把一些物件、甚至第三身「據為己有」,腦袋好像懂得把各樣感官自動連貫起來,形成一個「自我」。從前科學界認為「自我」這概念是固定、不變的,「我」必然存在於我的身軀之內,分拆不了。膠手幻覺之後,這觀念開始動搖,當初發覺某器官的「擁有權」竟然改變得了,後來發現整個「靈魂」也可以「出竅」,不只「佔據」死物模型,連活生生的身軀也可以。「我」,其實被感官操縱,外來刺激不斷肯定「我」的存在,亦可隨時否定和轉移「我」的所在。

「我」,甚至不需實物個體,完全虛擬也可以。第四件無可能的事:虛擬現實變現實。

首先,戴上虛擬現實頭盔,這次是真正的虛擬現實,視線跟隨頭顱移動。你來到一房間,看見一張椅子,坐着女孩,椅旁站着一位女人,女人輕撫着女孩的肩膊。你可以視察四周情況,熟悉環境。然後,你進入女孩的角色,女人繼續輕撫你的肩膊(視覺上),研究人員亦同步輕撫你的肩膊(觸覺上),視覺和觸覺的配合,使你「投入」女孩的角色,這個早在意料之內,不用多說。七分鐘後,研究人員停止撫摩,你亦離開女孩的身體,從屋頂望下,看見女人繼續撫着女孩。忽然,女人給女孩一記耳光,已經離開角色的你,會否依然緊張得冒汗呢?

注意,這記耳光與上面提及往人體模型插刀是有分別的,兩者都是以某些外來威脅測試實驗對象的投入程度,但後者發生在角色「扮演」中途,前者發生時已經離開角色。結果發現,皮膚導電沒有增加,角色「抽離」是成功的,不過實驗發現另一種生理反應 -- 心跳減慢(heart rate deceleration)。原來,當我們遠遠望見敵人,盤算對策之際,心跳是會減慢的;當我們目擊別人被襲,亦有同樣生理反應,不知道自己可會成為下一位受害者嘛。這次實驗發現,若你曾經投入角色,看見女孩被襲,你的心跳減慢更為明顯,原因為何,卻不清楚,可能是與角色保持某種「情意結」。

無論如何,是次實驗說明,「我」並不需要存在於任何實體,「我」所需要的,只是感官之間的配合。當視覺和觸覺編排得天衣無縫,只要給「我」幾分鐘,世上所有的虛擬,自會成為「我」的現實。

(2010 年 6 月 22 日 信報副刊)

學術參考:
Mel Slater, Bernhard Spanlang, Maria V. Sanchez-Vives, Olaf Blanke (2010), “First Person Experience of Body Transfer in Virtual Reality,” PLoS ONE 5, 5, e10564.

Valeria I. Petkova, H. Henrik Ehrsson (2008), “If I Were You: Perceptual Illusion of Body Swapping,” PLoS ONE 3, 12, e3832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